来深圳近两年了,城区依然有许多地方保留着村子的地名。记得有次同事让我在村里等他,当时听着有些懵,附近不都是高楼大厦的森林么,哪里有什么村子?结果到了才发现,所谓的村子就在这些高楼大厦的背后,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城中村。深圳的城中村实在是太多了,名字也是五花八门,诸如塘头村、塘尾村、上沙村、下沙村、莲塘村、新围村、老围村、坳下村、料坑村等等,难怪有人调侃深圳是小渔村,这样看来的确有其道理。
在广东待的久了,发现这边的村子和北方有着不小的区别,到底有哪些区别,硬件方面倒是没有太大差异,主要是家族文化方面。我老家是湖北的,南方人眼中的北方,北方人眼中的南方,按照地理常识来划分,秦岭与淮河是南北的分界线,湖北地处该线的南边,便算是南方省份了。在湖北生活了很多年,老家城市也有城中村、郊区、以及农村地区。在老家的城中村,居民大都是多姓杂居,每家每户的姓氏各异,彼此间并没有太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,属于小家庭的生活方式。
自从来到广东深圳以后,住过好几个村子,慢慢了解到这边村子的原住民大都属于同一姓氏,几乎村村有祠堂。在湖北生活了三十年有余,祠堂为何物,只是历史书知晓一些。后来看了马未都老先生讲了一档关于宗族文化的节目,如今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们早已没有宗族观念和意识了,祠堂更是不知为何物,甚至很多地方的祠堂都被拆了卖了。据说宗族意识较强的是广东,福建和浙江可能还有些,至于其它地方很难看到了。
现代社会的现代公民,基本是以家庭为模式来运行的,大多以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为主。深圳的很多村子以宗族文化为依托,村民们和村子都属于利益共同体。这边的村民喜欢抱团,无论是做房子还是做活动,村民们都很团结,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,村子的富裕程度与宗族意识的强弱更是成正比。在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农村,村民们凑钱办事,每家每户拿一千块钱出来,半年了都凑不齐。而在广东、福建的有些村子,村民们聚在一起商量,你一万我一万往桌子上一拍,当场凑完钱便可拿去办事。
经常上网的朋友可能听到过深圳城中村房东的故事,什么房租年收入上百万,拆迁诞生了数个千万甚至亿万富翁,这些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。等真正走入广东深圳的这些村子,才发现村民们的团结,才是发家致富的前提条件。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,据说现在的年轻人宗族意识慢慢淡化,有些与北方家庭毫无二致,可能再过个几代人,宗族文化可能会慢慢断层了,人类最终会迈入公民社会,未来的家庭会更加的原子化,每个人都要靠自身或自身的小家庭。



团结使人强大。但是,“公民”社会,原子家庭,更利于国家的治理,太过团结可能不是想要的结果。